发布日期
由于受西方后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思潮的影响,近20年大学生的信仰追求变化巨大。共产主义理想在很大一部分学生眼里已经十分遥远甚至渺茫,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普遍开始向“当下”倾斜。具体表现便是重实惠而轻理想,重个人而轻集体,重能力而轻品质。重实惠的拜金思潮使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以为上大学就是熬时间和混文凭,所以理想是“见钱就想”,前途是“有利就图”。个人至上使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等价交换,所以对集体漠不关心,缺乏社会责任感。轻道德的成才观和唯才论,使他们认为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是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所以讲能耐津津乐道,讲人格毫无兴趣。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这种信仰失落、理想空虚现状,运用美学学科的超越原理和其开发的思维信仰结构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追求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当前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人类的诸思维构成中,信仰与理性一样是其必然的结构。海德格尔在1917年至1919年间所做的宗教学笔记表明,他之所以关注古罗马法典、基督教信仰、古希腊宇宙论之间的相同点,是因为它们具有“一种无实底可言的生活(或生命)性”①。将海德格尔的说法落实到美学,他所关注的实际上便是人通过信仰思维所获得的终极实在体验。这种体验一般通过三条途径来解决——政治、宗教和美学。
政治信仰在理论与实践上对人生的价值意义,只有经历过“大革命”洗礼的人才能心领神会。也许今天许多大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历史上曾有那么多人,人生追求被狂热的社会与政治学说所改变。一百多年以前,德国诗人海涅就曾经警告法国人,不要低估观念的力量。因为政治信仰所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立场,甚至可以改变对最宝贵的生命的态度。“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②。但人的政治素质的提升往往是不能离开“大革命”的背景的。这些年来大学生在经历美国炸我大使馆、陈水扁搞“两国论”、抗击非典等事件时的表现,说明其政治素质还是过得硬的。
宗教信仰的思维取向是对生命归宿的终极追问。逻辑理性使人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命存在,同时也使人开始反思生命存在的意义。如果人生的结局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么人生的意义与目的何在?这一反思促成了人对自身价值的极端思考,宗教所引导的正是这一极端思维的信仰走向。每种宗教都为遭遇人生意义追问的个体提供解释学角度的确切结论。信徒通过对偶像的崇拜,虚幻地获得可以永恒存在的意义。在西方,时至今日宗教信仰仍具有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
但政治和宗教所引导的终极价值体验无疑还都是外在于人的。政治通过塑造理想社会抗拒现实社会的不公,宗教通过神的力量抗拒自然生命的有限。而美学所开发的这一体验则完全是内在于人的。审美体验也是对人类发展前途和个体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但在美学家看来,生命并不限于生命活动本身,它还是从有限向无限的超越。人是有限的存在物,追求无限却是其亘古遗存的不解情缘。美学便通过提供人生的无限度自由追求契合了人的这一要求。黑格尔说“自由的真义在于没有绝对的外物与我对立”,不从美学的角度是不能理解黑格尔这名话的深层含义的。在美学的视界中,人与世界的关系既是存在与认识的关系,也是自由与实践的关系。人既在存在中展开生命的活动和经历,也通过对自由之意的生命领悟,在一刹那间感受到人生的充盈和完整。人便由此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获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解脱感与自由感。这就是美学超越所独具的魅力所在。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相比,今天的大学生们已经没有了“毕业分配就工作,工作到老就退休”的安稳、定型、可以预先安排一生的人生轨迹。市场经济对他们来说具有了太多不可知的因素,而应试教育体制又使他们在走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感觉就像突然被折了翅的小鸟,本想着高飞远举,却刹那间没有了用力的支点。如何引导他们通过更好地参与竞争,通过改善自身的存在状态超越这一有限存在呢?应该看到,以往曾十分有效的政治超越由于“大革命”背景的淡出而成了生硬的政治说教,在西方十分有效的宗教超越既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也与现代科学精神相违,唯有美学的超越因与人的本质生成呈现相互激活的形态,因此成为最可信赖的途径。
依照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美是人类不断确证自身本质的历史实践成果。美首先与人的感性生命追求一致,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人具有自然的需要和欲望,因此在人最原初的感觉中,对象的存在只要能够带来食欲、性欲的满足,即可成为审美快适的对象。但马克思主义美学并没有将美停留在人的生物感觉上,“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③,美学的理性自觉便是疏远人的生物性,使人在社会规范中逐步积淀起超越生物本能的理性力量,“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④。人的本质发展到这一阶段,对美的感觉便会上升到与真与善的联系。不过马克思主义美学也没有停留在这一步,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人还不是人的最高本质。人在社会功利的控制下既难取得人性的真正自由,而在社会异化力量面前又难以避免成为社会力量的牺牲品。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力图疏远人的社会性,并在这一疏远中确证人的真正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这一“可以预见的最高形态”性,既能使人不同于动物,体现人之为人的特殊性,又能使人人相同,体现人之为人的共同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类”超越,它具有双向作用,一是使我们认识到,理解美实际关涉着理解人,二是要认识人性的超越特征,又必须运用美学的思维和智慧。这正是美学所试图确立的价值——使人类走出生物、社会的有限困境,塑造一种无限超越的自由灵魂。
美学的理想超越功能对提升学生的素质具有极为积极的作用。人永远都不可能离开现实,但人又力图寓居于理想的完满状态,美学提供的正是这种由现实到理想的不断超越努力,它使人生在这种努力中消融了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变化与永恒的界限,并在这一状态中返身与自身的自然生命和崇高理性进行对话。在生命超越中,主体直接的感性生命活动与“类”的目的、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人能够带着“类”的激情去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在社会超越中,主体的社会理性意志也与“类”的意志、愿望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也能够带着“类”的智慧去追寻社会价值的终极意义。因此,通过超越获得“类”的感受与领悟的人,生物和社会的异化对其便难有诱感力,人才能在瞬间体验到永恒,人的现实生命活动和社会追求才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美学的理想超越功能对重塑学生的政治理想也有极为积极的作用。人类的社会理想,不论是孔子的大同世界,还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实质上都是一种美学理想。孔子的“大同”理想可概括为天下为公的政治抱负、各得其所的分配原则、老安少怀的道德规范。这样一个美好世界要在古代社会极低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实现,除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样的美学途径,实在看不到第二种可能性。共产主义理想是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和阶级、国家、民族的消亡。但这两大目标的实现也需要美学的“人人自觉为人”作为根本保证,因为对于生物存在的人,物质资料永远不可能极大丰富;对于集团存在的人,世界上有永远消灭不完的敌人。只有人人自觉为人,人才能消解生物需要之外的物质占有欲和将他人视为敌人的社会异化可能。所以,正是有了美学的超越实践,人类才在物欲横流、价值敌对的异化现实中,看到了自身的前途,人类的存在才变得充满希望、激动人心。
综上所述,美学课程所要确立的便是立足于现实存在的一种超越体验价值。美是什么呢?美原来十分简单,它就是人类自由本质的感性显现。正如马克思所说,美是人通过“类”的自由活动,“能动地、现实的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⑤直观到的自身。当美学引导我们在这种超越体验中反观到人生的超越价值时,内心便会升腾起一种自我肯定的欣慰之情。所以美学超越不是宗教意义上的超越,它不会脱离日常经验,而是在对日常经验的升华中臻达理想状态。它与政治信仰互相参照,在参照过程中不断地扬弃,不断地去伪存真,最终确立自己的社会价值目标。美学便这样在自身的理想超越努力中,警示学生不可沉沦于世俗生活,丧失精神之维,去承受一种没有景仰心境和崇高精神的生命的贫困。而是积极创设人生的价值,重视精神境界,最终完成对有限追求的过度执着,体现自身揖别动物和人性升华的程度。
注释:
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起源》,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93年,102页。
②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
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页。
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