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今年四月在老伴的陪同下,我参加了欧洲游。短短十几天的旅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欧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没有同纬度地区严寒,夏季也无酷暑,气候温和,降水也较多。除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欧洲多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高。各国都特别重视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优美,城市整洁、时尚、现代化,村庄美丽、洁净、安静,使人心旷神怡。
一、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
曾经在一段较长时间,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评价完全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腐朽的、没落的……现在看起来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以机器大生产代替了落后的手工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增长了几倍到几十倍,也推动了科学技术飞速地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4年我国的GDP达到了636463亿元(10.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美国为174.万亿美元),比居第三位的日本(4.8万亿美元)多了一倍多。但人均GDP中国在2014年为6747美元,居世界第84位,仍属发展中国家。而欧美发达国家人均GDP多在世界前20名(附表)。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建国兴邦的第一要务。中国过去贫穷落后底子薄,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各地发展不平衡,又受到资源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要使我国建成现代化国家需要100多年的艰苦奋斗、创业发展,争取到本世纪末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大约经历了300余年才建成现代化发达国家,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是人类共同积累的财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欧美国家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如自动控制、精密仪器制造、核能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都值得我国学习、引进和消化。我们要加大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快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能耗。要善于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少走弯路、加快发展。当然,向西方学习也不是完全照搬,应结合中国的实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资本主义价值观中的金钱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应采取批判与抵制的态度。
二、重视环保,注意节约
我们在途中常常见到茂密的森林与湖水接壤,青草、水碧、林绿,静静地对着湛蓝的天空。有的湖面平静如镜,有的在微风吹拂下泛起粼粼碧波……欧洲各国和人民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强化环境教育,其目标是增进公众的环保意识以及环境问题解决意识,为公众积极广泛参与环境保护和谨慎合理利用资源建立基础。他们强调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财产,维护、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欧洲各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如电池指令,严格限定了镍、镉、汞、铅等金属的含量,并规定必须回收和再循环利用。他们提出了3R(减少消耗、再利用、再循环)法则,减少消耗包括购买耐用性产品和尽可能使用不含有害物质的产品及包装;再利用指通过维修捐赠或转卖来再利用产品,并可减少垃圾的产生;再循环是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收集、分类及加工,将垃圾材料变成有价值的资源。
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力,包括火电、核电、风能、太阳能及生物发电等,后四者的比例都在逐年提高。其中,核电已占全世界发电总量16%左右,我国只占4%。
欧洲各国古建筑保护完好,随处可见到古老的教堂和古堡,古堡的尖顶伸出树梢直插天空。这些教堂、古堡成了人们了解历史、宗教活动和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例如,意大利的罗马,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古代文明,经历沧桑岁月,那些废墟和古代建筑仍显示着这个“永恒之都”的庄严。我们所游览的每一座城市,建筑美观、环境优美。路旁空旷的乡野,常可见到一些现代化的别墅群体。屋前停放的奔驰车,外围有宽阔的花园围绕,四周有小桥流水,一切显现着华丽和优美。现在,西欧各国正积极引入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景观设计思路。在布置某项重要设施时,不仅要考虑到工程用途和环境保护,而且还要努力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各国都极力推广节约建筑,家家户户都要求使用节能灯。
在一些欧洲国家,人们交通工具的选择以自行车居首,公共交通第二,而私人轿车最末。在阿姆斯特丹,我们看到设有自行车专用道,免费自行车停放点随处可见。骑自行车不仅可节省能源,也可减少道路拥堵和减少污染,又有利于锻炼身体。
欧洲各国都有很高的环保要求,对大气污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要求都比我国国内更高。
欧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都比较高,但人们仍然很注意节约,反对浪费。各宾馆要求自带拖鞋、牙刷、牙膏,房间的床不像中国的那样宽,大约1~1.2m,但非常整洁。早餐、自助餐比较简单,面包、饼干、各种饮料等,也决不允许浪费。据说,德国明确规定剩饭浪费要罚款。
三、教育兴邦,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
一个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西欧各国为了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都十分重视教育。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各国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孩子们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免费。西欧发达国家的教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注重智力开发和多模式培养。“学生想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教学重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实践性和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让学生从小就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2、保证优质的师范生源质量。各国都坚持高标准的入学资格,并实行严格的教师资格国家考试,从而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在欧洲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报酬都是比较高的,这就为广大儿童少年接收超国际水平的教育创造了条件。
3、重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重视学以致用,重视终身教育。欧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制定了职业教育一体化政策,不仅满足了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公民多样化的学习与培训的需求。使欧洲经济上可持续发展,并拥有更好的就业岗位,以及更强的社会凝聚力的、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型经济体。
中国的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彻底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不仅要建立教育大国,更要建成教育强国,努力培养大量思想品质优秀,实践能力强、学识渊博的创新型优秀人才。
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开发国际移民人才,如美国、新加坡等国,移民在其经济发展、创新创业突破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也开始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到2013年居住在德国的移民已高达984.5万,占德国总人口约11.9%,移民对德国的经济增长和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而言,中国的国际移民比例太低,2013年,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外籍人员共约84.85万人,占我国人口的0.06%,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10.8%,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2%。过去,我国曾依靠国内城乡人口流动的红利,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未来30年,中国要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向依靠“人才红利”。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背景下,我们要放眼世界,从70多亿世界人口中寻找人才,充分发掘“国际移民人才红利”。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要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和衔接机制,加大吸引来华留学生,加强国际人才的储备,以有助于我国发展更具创新的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