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之光”助圆我的“中国梦” ——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何天明教授

发布日期

我是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一名普通的教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2011年,我有幸被组织上遴选为当年度“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赴南京农业大学进修了一年。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举办的送行会上,得知当年在70多名个人申请者中,组织上通过层层筛选,只选了15人。这次学习也体现了党组织对民主党派的一份关爱之情,我深知这次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理当倍加珍惜之。

“金陵繁华地,六朝富贵乡”。作为古都,南京以悠久的历史、厚实的文化沉淀闻名于世,拥有多所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南京农大作为我国重点农业院校,是我国现代农业科学的奠基石之一。我的合作导师张绍铃教授,曾在日本留学多年,在梨自交不亲合性研究领域是国际权威。作为梨产业体系的首席科学家,张教授近年带领着全国梨行业专家活跃在梨科研与产业的最前沿。我主动出击,积极利用这一平台,给自已充电。

在学习之前,因我曾参与了在张教授主持的一个国家公益性行业计划项目,在专业领域我们之间有一定了解。所以进校学习后,张教授对我也是一见如故,我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在一年的学习中,我参与了张教授的各项科研,也和研究生一起参加“Seminar”,和张教授一起参加梨相关的学术会议。南京农大每周各个学院都有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学术讲座,在校园网上都有通知。我根据自身科研实践,有的放矢,缺什么补什么,参加学术讲座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对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前沿最新进展有了感性认识。张教授也邀请我作为研究生答辩导师参与研究生论文的评阅与答辩,作为审稿专家参与《果树学报》和《园艺学报》论文的评审。特别是专利文书的修改经历提高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梨基因组测序工作使我对生命的奇妙油然而生敬意。

一年的访学经历很快结束,2012年7月,我回到了新疆,旋即投入到繁忙的教学科研活动中。访学经历改变了我以前的科研旧有巢臼,学术思路焕然一新。为此,我重新定位了自己的学术人生:将梨品种的有性杂交遗传改良作为未来十年的学术方向。为此,我在巴州沙依东园艺场建立了一个16亩的梨杂种圃,在乌鲁木齐建立了一个占地2亩的育苗圃。从全国各地引进梨品种100余份,特别是在2012年,以访学为契机,在南京农大引进了40余份日本梨品种,为日后开展梨杂交育种奠定了基础。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进行了以库尔勒香梨为核心种质的梨杂交育种工作。

流泪撒种的必带着禾捆归来。几年来,访学的成果逐渐显现。2012年7月,我申请的发明专利“一种库尔勒香梨授粉用花粉质量检测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局批准;2012年底,我作为第三完成人执行的项目“杏和李等核果类果树种质资源挖掘、创制与利用”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此项目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二完成人完成的项目“库尔勒香梨高效优质安全生产技术及示范”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由我经十五年之久,培育的早熟梨新品系XH-07已于2015年12月通过自治区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新品种认定。我也有幸于2013年入选自治区人民政府“天山英才”第二层次,有幸于2015年作为优秀博士后被学校上报;2014年获得教授任职资格,并被新疆农业大学聘任。作为课题主持人,2013年起我开始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重要果树野生资源抗非生物逆境特性评价与挖掘利用(20130309305)。”

多年前,我有一个小小的“中国梦”:就是象我的博士导师陈学森教授那样:有块自已的试验田,做一个接地气的农业技术人员。如今,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我在库尔勒的试验基地初建规模,我可以按照自已的科研思路将设想落实在田间地头。每至金秋,看着满园累累硕果,一些有苗头的科研成果如小荷一般,才露尖尖角,心中甭提有多高兴。我由衷感谢,几年前“西部之光”访学经历助我圆了我的“中国梦”。

凡事感恩,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感谢“西部之光”,给了我一次开拓学术视野的机会。相信我的人生经历见证了“西部之光”的确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盼望有更多的同胞借“西部之光”,圆了你们的“中国梦”。(供稿:民盟新疆区委会宣传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