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风骨  师者风范 ——记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张立斌

发布日期

 张.jpg

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而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题记

每个人都可以赋予快乐一个最基本的定义,张立斌一生热衷于文学教育事业,潜心研究传统文化和美学,不断地学习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这也许就是他所追寻着的快乐。

年轻时的张立斌就有着一颗好学上进的心。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当时他在一个车队当修理工,他边工作边自学读书,一门心思要考大学,当他考入新疆大学中文系后,他的理想是作一名文学青年。

因为当初选择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研究方向是传统文化和美学。所以张立斌和文化、教育的缘分就从这开始了。 

1982年,张立斌留校后做了教学秘书。1983年国家恢复新闻学专业,新疆大学是全国14所恢复这一专业的高校之一。作为教学秘书的他直接参与了这个专业的首批招生。新疆是多民族地区,所以招生对象是民汉兼收。这个班后来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在全国和新疆的新闻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说一个拥有梦想并且最终成功的人,除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外就是压力迫使他不断地前进。

1999年,新疆大学酝酿系升院的改革试点,新疆大学还没有单独设立新闻学这个专业,张立斌是人文学院筹备班子成员。这时新闻学专业还只是中文系的一个教研室。新闻专业如果是以一个教研室的身份进入人文学院,对其未来发展肯定不利。于是张立斌就向学校申请组建了新闻系,为以后学院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1999年11月20日,新疆大学领导和新闻专业师生以及自治区新闻学界同仁欢聚一堂,在隆重热烈的气氛中成立了新疆大学新闻系。2000年6月,人文学院成立,新闻学院划归人文学院,由张立斌担任新闻系的主任。

2006年,张立斌担任新闻学院院长,这个角色的转变,使他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挑战。

他深知,既然作为院长,那么你就要比常人付出百倍的努力,不光是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要与全国知名大学的院长们交流专业学术信息,要指导学院的教学科研,要让学院在自治区甚至西部地区形成一定的学术知名度。

张立斌在担任新闻学院院长不久,他第一次参加理事年会,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全国各大名校的院长们荟聚一堂。他这个边疆来的小学院的院长,专业方面又不在行,想着只有溜边的份儿。没想到大家对他还是很热情。大家对张立斌这个搞美学的进入新闻学领域很感兴趣:“现在终于有一个搞美学的人进入到新闻学界了,我们都想知道美学家们怎么来看待新闻美学问题的”。这么一来他与新闻学界的隔阂一下就消除了,大家聊得很愉快。心情也放松了许多,张立斌感觉自己收获颇多。

张立斌在热爱的岗位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正在一点一滴的往校园里挥洒着自己的汗与泪。2006年至2011 年对于他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五年里,他在学院的各位同事,老师的帮助下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2009年,乌鲁木齐“七.五”事件发生后,张立斌带领学院一班人对校党委的安排迅速进行部署,组织师生学习中共中央、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相关精神、稳控学院形势的前提下,学院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为了稳定学生情绪,他一连十几天24小时吃住在办公室,每天到学生宿舍安抚学生。直到每一位学生安全离开学校并回到家乡后报来平安,他才能真正放心。

五年来,他始终坚持每周召开一次院务办公会议,使学院的工作事前有安排,事后有检查,保证了学院日常工作的连续性与周密性。在科学研究方面,注重创新与发展。已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关注现实并服务于国家新闻传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科研思路,注重整合配置学术资源,开创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领域,科研实力不断增强。除了本职工作以外,张立斌在建党90周年的大庆活动中,组织了歌咏比赛和各种庆典活动。

张立斌虽然执政于教育事业,但私底下还不忘写上两段,先后在《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11篇。重点文化建设工程《百城赋》征文《乌鲁木齐赋》发表后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出版学术专著《类美学原理》,主持并完成省部级课题五项。《易经逻辑论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8月3日和8月23日分别在《光明日报》为北京奥运会的开幕与闭幕撰写了《北京奥运的文化价值解读》、《“和合奥运”的文化影响解读》两篇文章,为国人解读奥运文化开拓了新视野。2010年在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党校、总政治部、财政部组织的全国社科骨干34期研修班论文征文中,论文《中国高校科学发展规律研究》获一等奖。学术专著《类美学原理》获新疆大学六届社科一等奖。

张立斌对“易”学研究是自成体系的,“美学”则成为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与实践论美学、后实践论美学并立的美学理论成果

《乌鲁木齐赋》可以说是新疆人的骄傲,张立斌写出了乌鲁木齐的神话与历史,写出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人文物产、地理形胜。文辞典雅华丽,用典贴切,气象万千,纵横捭阖,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半辈子的辛劳刻苦总是能换来让他为之骄傲的成就,但对于这些他看的并不重,他把更多的重心放在研究专业知识中。他是中国教育部、美国教育部专家组成员,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教育部新闻教学指导委员会理事,中华职教社新疆分社理事,新疆记协理事,还曾担任新疆九届政协委员,新疆人大十一届常委会常委。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在百纳海川之后才厚积薄发。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一旦真正积累起来之后,它应能形成一种文化蜕变,这时候才是最厉害的。而我们还没到文化蜕变期,还没有到破茧成蝶的时候,我们正在孕育自己。但全世界已经感到这种力量了,他们对中国文化有一种敬畏。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应该看清这一点”张立斌说。

张立斌的快乐源于他对事业的执着;源于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将一生的心血投入于他热爱的教育领域中,他将继续前行,一路吟唱着美妙的歌谣。

 作者:周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