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奉献教育 死后捐献遗体 ——记民盟盟员 新疆大学徐思益教授

发布日期

 

徐思益(1927.12-2018.2男,汉族,四川仪陇县人,教授。2018 2 23日离世,其遗体捐献给新疆红十字会。徐思益是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届中央委员;历任民盟新疆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第二、三届副主委,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第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曾担任中国语言学会一至六届理事,中国逻辑与语言研究会一、二届学术委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新疆汉语学会会长;其学术成就被收入《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

一、学有所成奉献新疆教育

1954 年徐思益在四川师范学院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招收的首批副博士研究生。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徐思益的导师方光焘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和作家。方光焘先生先曾兼任江苏省文化局局长、江苏省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徐思益在研究生期间认真学习现代中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导师方光焘和语言学家、修辞学家、民盟中央副主席陈望道先生在 30-40 年代组织的中国文法革新问题讨论的观点,认真学习陈望道编辑出版的《中国文法革新论丛》一书。通过研究生 4 年的学习,为今后工作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方光焘和陈望道被认为是中国语言学中的南派语言学的领袖。徐思益非常尊重两位大师认真研读他们的著作,曾任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希杰教授在《方门四杰》一文中写到新疆大学的徐思益教授是方光焘的第一个副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到新疆工作一直到退休。徐思益教授终生信仰方光焘学说,全面阐释方光焘学说。徐先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但是,徐先生是言必称方先生,对老师是无比尊敬……”

1958 夏徐思益从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号召,主动要求到边疆工作,把自己的青春和学术成绩奉献给了新疆这片土地。在新疆徐思益致力于语言学学科发展和新疆语言研究,先后任新疆师范学院、新疆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创办了新疆汉语语言学会并任会长。一生为新疆的教育事业及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80年代初,徐思益代表著作《描写语法学初探》出版,该书拓宽了语法学研究的新路。2004 12 月在新疆大学为他举办的徐思益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新疆教育学院中文系张教授对徐思益《描写语法学初探》这本专著评价说:在这部三十来万字的著作中,徐思益先生在进一步弘扬和发展索绪尔、方光焘先生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重要的语言学理论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思考。二十三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这部著作,更加体会到其学术意义的深远,其中许多宝贵的学术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徐思益与李兆同合著了《语言学导论》大学教材。安徽大学博士生导师曹德和撰文说:徐思益教授与李兆同教授合著的《语言学导论》,是恢复高考之初全国相继出版的 5 部同类教材中的第一部,这本教材填补了恢复高考后缺乏新的语言学概论教科书的空白,被国内几十所高校采用为大学教材。

90年代徐思益的《徐思益语言学论文选》一书出版,该书由民盟中央副主席苏步青教授题写书名。著名语言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胡裕树先生撰写序评。心存前贤的鼓励,经过 10 多年忙中补拙,他又写了 30 多篇文章,从中选取 20 篇汇集成《徐思益语言学论文选续集》。进入 21 世纪徐思益撰写了《语言研究探索》《语言的接触与影响》《说话的学问》《语言学简明教程》等专著教材,发表了《论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认真执行民族语言政策》《论语言的民族变体》《孔子的语用学思想》《重视语用学的研究》等论文。徐思益在 90 高龄还著述《语言理论探秘》一书,并和他的学生宫媛、张永群出版了专著《语用学理论纲目》,并接受了朱晓军教授的采访,写成《徐思益教授访谈录》一书。徐思益一生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其学术成就在《中国现代语言学家》《语言学家词典》《汉语语法学简史》《汉语语法学史稿》《《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等有影响的辞书中都有评介,他个人也被收入《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

二、努力工作服务新疆民盟

徐思益是四川仪陇县人,与朱德总司令同乡,也与张澜主席同属一个专区。徐思益生前回忆说 我们仪陇县有一位人皆敬重的老学者,他叫张幼房,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专功化学。他是民盟成员,曾担任由张澜主席亲手创办的南充私立建华中学校长,张澜任名誉校长。1944 年寒假,我们三位初中同学去建华中学拜见张幼房校长,想以同等学历报考建华中学高中部,到了校部,我们大约在百米之外见到两位长髯老人在校园漫步,一位是张幼房校长,另一位就是张澜主席,这是我平生近距离地见到张澜主席

1950 年春徐思益在仪陇县日兴乡完小教书并担任教导主任,就在这一年的秋季,徐思益考取时在南充的川北大学(后院系调整迁成都改为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今日南充的西华师范大学校园里,还保留着一座不显眼的小屋,掩映在绿荫之中,那是胡耀邦在川北大学的办公旧址,屋前碑文上书:胡耀邦同志办公旧址——四川师范学院立,见证了当年胡耀邦对川北大学的创建与发展所倾注的心血与关爱。川北大学组建时,由于偏安一隅,受胡耀邦重用人才的感召,加之时称川北圣人的民盟中央主席张澜先生的引荐,学者心向往之,已是人才济济。徐思益在《我爱民盟》一文中写到当时的川北大学校长贾子群是民盟盟员,我们中文系主任、著名国学家李炳英是盟员,还有六位直接给我授课的教授也是盟员,我生活学习在民盟的大家庭里,感到很温馨。我便写了入盟申请书,我的入盟介绍人,一位是戴天德,另一位是张幼房,1952 1 月徐思益经组织就批准成为一名正式盟员。

1954 年徐思益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南京大学攻读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它的民盟组织关系随之转入南京大学。徐思益生前回忆说:当时南京大学民盟组织非常活跃,两位副校长都是盟员,一位是高济宇,全国著名的化学家,一位是范存忠,全国著名的语言文学翻译家。全校有民盟总支,我们文科有民盟支部。民盟成员大都是学有专长的高级知识分子,学校经常举行学术讲座或报告会,不少讲座是由民盟成员主讲。他们的报告饱含着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奋发激情,又表现出执著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我生活在这样浓郁的学术氛围中,不仅学得了将来如何为建设祖国作出奉献的人品,同时也学得了一些跨学科的宝贵知识,使我终身受益。

1958 夏徐思益从南京大学毕来到新疆师范学院任教,当时民盟在新疆有基层组织民盟新疆八一农学院小组民盟乌鲁木齐支部。徐思益积极参加民盟组织的各项活动,1966 文革开始后,支部停止了一切活动。1981

 

1月民盟中央召开全国工作会议,中央统战部一局负责同志专门找内蒙和新疆的代表谈了话。表示对这两个地区民盟组织的关怀,并谈到这两个地区成立地方组织的问题。1982 2 月经中共自治区党委批准,在民盟乌鲁木齐市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民主同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

1982 2 17 日,在民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成立时,时任民盟中央副主席、著名社会学专家费孝通教授和组织部负责人林亨元同志专程到新疆参加成立大会,费孝通在开幕式上的讲话说到这次会议标志着新疆自治区民盟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在座的盟员同志绝大多数是在建国初期,积极响影党的号召,怀着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热忱,克服许多困难,陆续从内地迁到新疆来的。近三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为新疆的文化教育、生产科研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辛勤劳动,贡献了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时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在大会闭幕式上讲话说到希望我们民盟的同志们,希望知识分子及所有在新疆工作的同志们,一如既往的,和过去一样的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为新疆各族人民贡献一切力量。在这次大会上徐思益当选民盟新疆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之后,徐思益连任民盟新疆第二、三届副主委。在任职的 15 年中,民盟新疆区委会在马梅荪、徐思益等领导带领下,在思想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好得成绩。

1985 9 月,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盟区委会举办了书画摄影作品展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史良为展览书写了加强民族团结,繁荣文化艺术的题词,民盟中央副主席、著名书法家楚图南亲笔为展览题字,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书画家吴作人赠送的国画《欣欣向荣》是对新疆各族人民热忱的祝贺。盟中央还赠送了珍藏的书画作品九十余件,如大型油画《肝胆相照》,再现了民盟已故主席张澜、沈钧儒和周恩来总理亲切会见的场面,表明党和民盟的亲密关系。这些成为鼓舞新疆民盟前进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1982 -1992 年。在新疆自治区党委大力支持下,民盟新疆区委会先后邀请盟员费孝通、钱伟长、陶大镛、谈家祯、张毕来、关梦觉、侯学煜、李秉德等著名学者专家来疆讲学考察。钱伟长教授率领考察团来疆考察水利,侯学煜教授调查了新疆生态平衡和土壤盐碱化情况。1992 -1997 年,新疆民盟的各种智力服务有所发展,服务内容逐步扩大,社会效果很好,举办了教学、历史、医疗、农业等专题讲座和咨询活动,为建设新疆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盟员参加智力服务和接触社会提供了广阔场地。

1983 3 27 日,民盟新疆大学支部成立。徐思益作为新疆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主任教授团结了很多盟员,在这些教授中有语言文化学者李祥瑞、王堡、高丽琴,历史学家苏北海、刘锡淦、庄鸿铸等,在他们的影响下,当时新疆大学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加入了民盟,很多后来也都成为了学术带头人,教授。徐思益家庭也是一个盟员之家,他妻子蒋珠光生前是新疆教育厅干部,也是一名盟员,其子徐朝晖现是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委员,民盟广东省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目前,新疆有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石河子市 3 个市委会、1 个直属总支、 28 个直属支部、3 个直属小组,盟员近 2000 人。

徐思益任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第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期间,认真履职参政议政。他和民盟新疆的政协委员多次赴新疆的乌鲁木齐、哈密、喀什、伊犁、石河子等地州市县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995 年,民盟新疆区委会联合政协委员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为扶贫重点,筹集 2.1 万元资金,帮助木垒县的一个贫困乡小学改建危房和打井改水,为民族地区脱贫做了实事。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徐思益在每年参会前期都作了充分的调研,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向党和政府反映新疆人民群众关心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1995 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亲临新疆代表团听取意见。当时,徐思益在新疆代表团的会上作了《关于解决新疆地区贫困县中小学生学杂费问题的建议》发言,向李岚清同志陈述了新疆全疆各地较落后的教育情况。

三、教书育人培养建设新疆人才

徐思益生前说:我年轻的时候就来到新疆,60 年一直站在讲台上,就想为新疆的现代语言学研究培养更多的人才,取得更多的成果,让语言学为新疆发展服务。徐思益 1958 年夏来到新疆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62 年,新疆师范学院与新疆大学并校,徐思益担任了并校后的新疆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主任。徐思益教授在 1979 年率先给研究生开设了现代语言学的几门课:语言学名著评介’‘理论语言学’‘描写语法学等。他还开设了语言学专题讲座’‘现代逻辑讲座等。很多学生就是在这里熟悉了索绪尔、布龙费尔德、乔姆斯基等现代语言学大师的名字,领会到现代语言学的精髓。为了培养学生学业有更广的发展,徐思益多次邀请国内外语言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来新疆大学讲学,开拓新疆语言学研究者的思维,让新疆语言学研究站在国内的前沿。来新疆讲学的有美籍华人王士元先生,语言学界知名学者胡裕树、陈章太、于根元、龚千炎、范晓、石安石、王理嘉、贾彦德、李临定先生等。这些学者的到来,给新疆语言学界带来了新的思想,使新疆语言学界充满了活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他身上得到了教好的诠释,作为一名教育者,徐思益把一生中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在教书育人上,桃李天下培养出了大批语言学人才,如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邢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荣晶教授,安徽大学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曹德和教授,新疆大学高丽琴教授、张新武教授,新疆师范大学许征、马德元教授,新疆农业大学赵君哲教授和原人文学院副院长邹洪民教授等等。这些教授分布在内地和新疆,为语言学教学和研究作出了成绩。

徐思益还和其他老师一起深切地关心着新疆大学语言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经过大家努力奋斗, 1980 年国务院批准了新疆大学语言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这使得新疆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首先有了语言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地区。之后,新疆大学语言学学科形成了具有新疆特色的语言研究中心。后来新疆大学语言学 1996 年有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 年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4 年成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新疆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成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

为了全面地开展语言学工作,推动推动新疆语言学向前发展。在徐思益的倡导下,1986 年成立了新疆汉语学会。1987 4 月《语言与翻译》杂志报道:新疆汉语言学会于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三十日正式成立。该会的宗旨和任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方针;团结自治区语言文字科学工作者积极开展学术活动……通过调查研究,为党和政府制定语言文字政策方针提供依据。新疆大学中文系教授徐思益当选为新疆汉语言学会会长。多年来,新疆汉语言学会蓬勃发展,其会员遍布全疆各地,为新疆语言学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努力。徐思益退休后仍是《语言与翻译》编委,长期关心支持该学术期刊的发展。目前,该刊已成为核心期刊扩展版,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核心期刊、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级期刊

四、学习民族语言关注新疆双语研究

徐思益情系新疆,无私奉献,很早就开始关注并研究新疆语言的发展变化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他努力学习维吾尔和哈萨克语言,关注新疆双语教育的研究,先后撰写了多篇与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有关的语言学文章,深入探讨了现代语言学在民族地区的实际应用。他撰写的文章《认真执行民族语言政策》《古代汉语在西域》《论语言的民族变体》等对新疆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 世纪 90 年代,徐思益组织了新疆一批不同学校、不同民族,不同专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申请并承担了国家八五社科课题语言的接触和影响项目。大家深入到南北疆农村牧区进行调研。当时,在乡村调研时,他们用最原始的录音机,录下需要调查的语言,回到学校反复地听,反复地记录,直到把语言表达的内容听明白,完整地记录下来后才罢休。这个课题项目完成后,1997 年出版了论文集《语言的接触和影响》。全书调查研究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使用汉语的情况。最主要的是第一次提出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使用汉语时,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呈现出的母语印迹,使汉语产生了系统性变异。

 

国家语委原副主任、著名社会语言学家陈章太教授在给课题做鉴定时这样写道:过去学术界对新疆的多元语言生活状况,尤其是双语现象和双语问题缺乏调查研究。徐思益教授主持的语言的接触和影响课题,对新疆这一重要现象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填补了学术界的一项空白。同时,为应用语言学主要是语言教学、社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和民族学等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资料。

五、捐出遗体贡献新疆医学事业

2014 年教师节那天,徐思益与新疆红十字会代表见面,共同签订将遗体捐献给新疆医科大学用于医学研究的协议,这一决定也得到了家人的全票通过。他留下遗言,捐出遗体供医学研究使用,捐出所有藏书,供新疆大学师生阅读,捐出所有财产,服务社会更多的人。对社会来说,遗体捐献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有极大的贡献,人体解剖,人体器官移植等都需要大量的遗体来源。对个人来说,遗体捐献是种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一种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新疆九龙生态园里有这样一片碑林,这是为一群特殊的人所树立的石碑。这些人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就签署了一份名为志愿无偿捐献遗体的协议。于是就注定他们没有自己专属的墓穴,只有一个大写的名字和照片,与众多同仁一起,铭刻在丰碑之上,在阳光下熠熠闪光。这就是——新疆遗体捐献祭奠园。2018 2 23 日徐思益离世。3 28 日,手捧鲜花的人们会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纪念园,向 302 位遗体捐献者敬献鲜花。这其中有一位遗体捐献者,就是享年 91 岁的徐思益教授。新疆遗体捐献祭奠园中金字塔形状的墓碑前是满园的春景,那是生命的风景,那是志愿者们所留下的,蓝天下的至爱。

一年又一年,清风寄相思,鲜花化缅怀。2019 3 22 日,清明节到来前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红十字会在乌鲁木齐市青少年宫、乌鲁木齐市东山生态园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举行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自治区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隋霞在致辞中讲到:器官捐献不仅体现了捐献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更体现了各民族之间邻里守望、血浓于水,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亲情关系,是传播人间大爱和人间真情,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体现。

徐思益生前曾说:回忆自己的一生,我无怨无悔。来到新疆,实现了我第一个梦想;站在讲台,实现了我为新疆培养更多人才的第二个梦想;研究学术,出版著作,让更多人了解新疆语言学,这是我的第三个梦想;把语言学研究与新疆现实结合,这是我第四个梦想;第五个梦想就是把自己也捐出去,为国家的医学事业贡献一点力量。

生命延续,爱留人间。缅怀为医学科研、救治生命捐躯奉献的人体器官及遗体捐献者。在医学事业发展中你们是无私的奉献者,在学生渴求知识的目光中,你们是伟大的教育家。你们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2018-04-05 清明节当天《光明日报》头版有篇报道,题目是: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追记新疆大学教授、著名现代语言学家徐思益。文中从新疆语言学的开拓者、填补学术空白、追梦的脚步永远没有停止三个方面追记了徐思益。这篇文章最后写到:徐思益走了,他在这个世上做了一个人必须做的事和喜欢做的事,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