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新疆三位盟员参加完成的重大科研成果荣列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榜

发布日期

2020年8月喜获佳讯,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发布,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西北干旱区水循环与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荣列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59项重大科技成果榜单(http://www.cas.cn/zt/kjzt/sxxdcg1/),我区三位盟员参与该项成果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的“率先行动”计划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而实施,自2014年开始以来,在科技创新发展、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一流科研机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本次公布的成果是在系统梳理“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众多科技成果基础上,凝练归纳出59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其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共有18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共29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共12项。民盟新疆常委、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支部主委、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李卫红研究员,民盟新疆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科院新疆分院支部青年委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朱成刚副研究员,民盟新疆妇女委员会委员、中科院新疆分院支部组织委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杨玉海副研究员三位盟员参与的“西北干旱区水循环与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荣列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12项重大成果榜。这充分展现了我区盟员在国家科研领域突出的科技成就与靓丽风采。

该项研究成果主要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区水循环过程独特、产汇流机理复杂以及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冰雪水资源变化剧烈、水风险加剧等重大科学问题,从高山区冰雪积累-消融过程、中山带降水-径流过程到绿洲区农田-水文过程和荒漠区生态-水文过程,系统解析了西北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三大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机理,研发出有物理机制的山地-绿洲-荒漠耦合的分布式区域水循环模型,发展了干旱区水循环与生态水文学的理论与方法,极大提升了我国在干旱区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研究成果为推动干旱区水循环和生态水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重要科学贡献,为国家在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重大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