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女儿想对您说

发布日期

        又是一年的12月18日,这个寻常的日子,因为您的离去而变得非同寻常,让我铭记终生。我最亲爱的爸爸:尽管我们天人永隔,可我坚信,您一定听得见女儿真切而遥远的诉说。
        就在十八年前的这一天,您走完了辛劳而短暂的一生,给我,一个做女儿的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和遗憾。您,只是一名普通的兵团职工,一生也不曾有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平凡的如同黄土地上的一株小草,但在我心里,您却是这世上最慈爱最可敬的父亲。多少年来,追思的情怀常常将我包围。与您共度的日子虽不富裕,但温馨而欢乐;与您诀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让思念成为永恒。种种复杂难言的情愫,交织、萦绕在我的心头,您的音容笑貌更是时常在我的梦中悄然而来。
        父爱像条河,默默流淌;女儿的思念也如河,无止无息。穿过岁月的时空,父爱的点点滴滴仍清晰如昨。凡是和爸爸有关的一切,在女儿心里都成为亲切的追忆。


        爸爸的肩背,曾是女儿快乐的摇篮。儿时,无论是走亲访友、逛场部、看电影、还是去办事,您常会将女儿背在身上,女儿则满心欢喜,双手搂住您的脖颈,伏靠在您厚实而温暖的背上直达目的地,那气派,似乎不亚于现在乘坐宝马、奔驰。当同龄的孩子早已不再享受这份宠爱时,我仍然拥有这份专利。在一次看电影的路上,不巧遇到班主任夏老师:“都是二年级的学生了还让你爸背,羞不羞?”看到老师一脸严肃,我急忙从您背上溜了下来。那个时侯,您在建筑工地从事很繁重的体力劳动,一天劳作下来疲惫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可少不更事的我,对大人的辛劳浑然无知。看到您背着我时眼角眉梢都绽开亲切的笑容,我还天真的以为,背着我,对您来说也是一件很享受、很幸福的事儿。
现在每当想起那些日子,我对爸爸的肩背这个特殊的摇篮依然充满神往和敬意,这里承载了太多我童年的快乐记忆,也承载了太多父亲无私的爱。爸爸,若是您还在,女儿我也多想背您一程啊。
        爸爸的双手宽厚粗糙而有力,因为常年的艰苦劳作,时常开裂着许多小口子,只用横一道竖一道的胶布一贴,便算是包扎了。对这双手,女儿再也熟悉不过亲切不过了。女儿从小到大都很依恋爸爸,有事没事总爱粘着您,及至长大到实在不好意思再让您背着的时候,就开始牵您的手。有时您外出办事,我也跟着,哪怕天黑路远,即使风雨相伴,女儿依然愿意牵着您的手一路同行。途中,您或是嘘寒问暖,或是教我一些生活小常识,要么讲几段有趣的故事。在咱们父女俩亲密无间的一问一答中,寂寞的路途变得兴味盎然,女儿还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对自然知识的认知。那一次,您一手牵着我,一手拿着王永华叔叔送的刚从四川老家带来的荔枝,一路给我介绍有关荔枝的掌故。回到家,我一边津津有味吃荔枝,您一边将“荔枝”两个字大大地写出来教我认读。于是,“荔枝”和着它的甜美,让我这个平生第一次品尝它的小姑娘再也没有忘记。
        我渐渐长成了地道的大姑娘,可在您眼中,依然是可爱的小女儿。多少个星期天的早晨,在我睁开朦胧的睡眼时,您已站在床边,笑眯眯地看着我,问我最想吃什么,一天怎么安排,不时用您那粗糙而温暖的大手,顺势捏捏我露出的双手、胳膊或脚丫,再轻轻拍拍我的面颊,抚摸我的额头。那写满慈爱和关切,也写满一个父亲的快乐与满足的眼神,至今仍深深刻在我的脑海。每当那一刻,女儿就浸润在无边的父爱的海洋中。后来,读到毕淑敏老师的一篇散文,其中有段文字大意是说:幸福未必轰轰烈烈,也许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当幸福的小马车从你身边驶过,你千万别说你没见过。这话语让我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共鸣,这场景也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我相信幸福并不遥远,就在亲人之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表现形式或许简简单单,只要您用心去感受、去体味,就能够真切地获知。
        许多年来,女儿无数次梦想再牵牵爸爸的手,再为您揉揉肩、搓搓手、贴贴胶布、修修指甲,可惜这一切早已成为奢望。
        爸爸,您还记得团子校操场上女儿矫健的身影吗?每逢学校举办运动会,您和妈妈总是早早来到操场边,等着看女儿入场、比赛,不时从操场的这头绕到那头,踮着脚,扬着头,目光越过人群,始终追随着女儿的身影。比赛期间,你们像体育教练似的为我揉腿捏脚,还拨给我块儿八毛钱的“专款”,让我享受运动场边小吃摊上诱人的美食。因为有你们最热切的关注,有你们尽其所能的后勤保障和加油鼓劲,女儿每次都能不负众望地赢得骄人战绩,领回几样虽不贵重但带给全家不少快乐的奖品。由此,女儿至今对体育活动还有种特殊的热爱。
女儿刚成家的那几年,物质生活还相对匮乏,家里只要有什么好东西,你们都会等我回去一起分享,还有意省下一些让女儿“兜着走”,哥哥打趣说家里快成我的副食品供应基地了。许多次,爸爸大老远的或是拎一大篮鸡蛋,或是扛一袋大米,或是提一箱上好的水果,气喘吁吁送到女儿五楼的办公室或家里,常常连一口水也不喝,就又返回二十多公里之外的家了。现在想来,车站离我工作的学校路途遥远,尤其是后来爸爸已生病,四肢乏力,我真不知,您老人家是凭着怎样一股劲、怎样一种爱,肩扛手提一次次给女儿送来这沉甸甸的带着父亲体温的“珍品”?可那时,我这个傻女儿,几乎从未考虑过您的病痛和搬运的艰难,而只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爸爸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无怨无悔的付出。亲爱的爸爸,现在回忆想起这一幕幕场景,女儿都忍不住要潸然泪下。


        一个人优秀品质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莫过于少儿时期,这是我在就读师范后学习《教育学》时才懂得的,同时女儿恍然明白了原来爸爸也是深谙此道。小时侯,女儿无疑是您的掌上明珠,但您从不娇惯和纵容。您酷爱整洁,在单位是小有名气的。女儿最初学会的家务劳动,就是爸爸手把手地教我打扫室内和院落卫生,每个程序您都耐心细致地一遍遍演示指导。比如洒水时,掌心稍向外则,手指张开,用指尖一点点向外撩水,而不是四指并拢向外泼;扫地时,握扫帚的方向不要反,每扫一下平稳提起不能乱扬。而教我擦洗家具、门窗就更不必说了。在爸爸手把手的指导下,儿女很快就能凭借一己之力收拾出一片整洁的“天地”。小伙伴们都特别喜欢我洒出的均匀漂亮的小水花,以至后来我还在院里带出了几个小徒弟。
        在女儿的记忆中,您从未对我疾言厉色、大声呵斥,更别说棍棒相加了。即使女儿犯了错,您也是有理有据、心平气和甚至和颜悦色的讲明道理,使女儿心服口服知错改错。比如,家里来了我不喜欢的客人,有时我会有意无意表现出不友好或不礼貌,待客人走后,您定会和我认真谈话,指出我的不当之举,提醒我应该秉持的正确态度及合乎礼仪的言行举止。爸爸的教诲如同“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让我渐渐学会了尊重和宽容。
        爸爸从不以长者身份压人。从我记事到您离去,您没有一次以父亲的身份,命令女儿去做哪怕是举手之劳的小事。无论大事小情,您都是以平等的、商量的口吻与女儿交流。在我小时候,您常因手脚干裂,需要女儿搓洗毛巾、打水泡脚,到我长大,在您病重时由我记录您口述的感谢信或报告等,您都是事先征询女儿有无时间,可否给您帮忙。我知道,您这么做不是出于客气,而是您一惯的行事原则。
爸爸处处与人为善,吃苦耐劳,广施爱心,不仅在单位有口皆碑,更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儿女们。因为条件所限,您只读了一年中学,但勤奋与好学,使您写得相当不错的文章和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文教的鼓励下,您还给兵团宣传部门投过稿,得到过盖着红戳的笔记本之类的奖品。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爸爸在单位组织的联欢会上,高声朗诵自己的诗歌作品的情景。
        披星戴月加班加点的工作对你们那一辈兵团人是家常便饭,遇到忙的时候十天半月都难得休息一天。当时的顺口溜中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下雨天顶礼拜”。可是就在这样繁忙的日子里,也时常会有叔叔阿姨找上门来,请您这个“秀才”代写一些报告呀申请书什么的。无论白天工作多么繁重,身体多么疲惫,您总是有求必应从不推脱,有时甚至挑灯夜战。
        有几年,您在连里担任“上士”(相当于司务长助理),这项工作平凡、琐细,但关乎全连上千口人的一日三餐。此间,您拉运面粉的辛苦至今让女儿记忆犹新。那时每次拉运,单位一般都要派人提前排队,等面粉磨出一定数量后,由人工一撮斗一撮斗地装袋、过秤、扎口,最后才能装车。您所在的单位人口多,面粉需求量大,可您几乎从不要求领导派人协助,每次都是独自承揽。为了保证本单位职工白天正常称面打油,同时又兼顾偏远连队拉运的方便,您常常把排队装面这一系列繁重的任务安排在晚上,一干就是通宵达旦。第二天当一马车垒得高高的面粉运回来时,您早已是浑身上下沾满白粉的“面人”了。即使这样您仍然顾不上休息就继续上班,从来没有一次提出过补休。爸爸,如此强体力的连轴转,您是如何扛下来的啊!由于您的辛勤工作,库房从未断过粮油,叔叔阿姨们从不担心会空手而归。那时,我看见最多的还有,一些人会在下班后(或吃饭时)找您打油秤面,您总是二话不说放下刚刚端起的饭碗又奔向库房,有时一顿饭得分几次才能吃完。把方便让给别人,麻烦留给自己,从来不计回报、不计得失就是您品格的写照。
        家中至今保留着您的一些工作记录,其认真严谨的程度令人惊讶,隽秀的字迹一丝不苟,让我这个文学专业的本科生为之汗颜。您还时常念叨着帮助过您的每一个人,给我们讲述你们之间的故事,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忘记自己给别人的帮助,但要牢记和回报别人给自己的帮助。您用无私的品行,随时随处为儿女们树立着榜样。

 
        爸爸,女儿知道您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臂膀,承受过太多生活的重压。60年代初期,您和妈妈从老家来到了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的兵团。你们不顾自身经济窘迫,将奶奶和姥姥两大家人都从内地接到了身边,用你们微薄的工资养活七八口人,还要供小姨和舅舅读小学。经济上常常入不敷出,只能向单位借款,等领工资时分文不能支取还留有欠款待扣。这些年,生活富裕了,妈妈常常感慨:当年,一大家人曾用仅有的三块六毛钱就过了一个春节。那种窘境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为了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您和妈妈省吃俭用咬紧牙关,将生活的重担牢牢扛在肩上。
        1968年的冬天,雪下得特别的大,天气寒冷异常。为了给身患重病的小叔叔抓药,您在赶不上班车又没有其它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徒步20多公里(单程)到伊宁市或霍城县,买好药又拖着疲倦至极的双腿立刻往回赶。一天之中,为兄弟买药步行40多公里,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而那时,您却数次义无反顾长途跋涉于风雪严寒之中。二十多年后,大家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您却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在最需要亲人们帮助的时候,您和妈妈谢绝了亲友的回报,又一次把艰难困苦留给了自己。
        1991年的春天,您的病情已十分严重。此前单位领导和家人就曾多次催促您去住院治疗,可您这个出纳兼保管,总说工作太忙人手太少,一拖再拖。眼看您四肢无力、手脚发木日渐加重,甚至左手端碗都有些困难了,无奈之下,妈妈和舅舅硬是逼着您放下工作住进了医院,随后,是妈妈去替您移交了工作。在您千里迢迢转院去西安治病时,已是行动困难了,但您执意不让儿女和亲友耽误工作前往护送,只有母亲一人艰辛奔波,没日没夜地承担着外出求医及护理的所有事情。从西安返回时,您已完全不能行走,若不是一些素不相识的好心人帮助,真不知你们怎么能够回到新疆。在异地求医问药的日子里,您和妈妈所吃的苦、遭的罪、受的委屈,女儿无法想象,不忍描述。尽管如此,妈妈告诉我,您在病榻上每每收到女儿的来信,总是爱不释手,读了一遍又一遍,流着泪不停地念叨:我们的儿女太少,多生几个就好了……言语中,满是对儿女孝心的满足和欣慰。可是爸爸,您知道吗?您越是满足,女儿我就越是内疚、惭愧和自责!在你们最艰难、最无助的时候,我们做儿女的没有一个人在您身边侍奉,为您分担丁点儿困苦。许多时候,我们完全能够做得更好一些,但我们却远远没有做到。而您和妈妈再苦、再累、再难,也不愿给儿女添麻烦,甚至不愿让我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长,女儿的追悔之情日渐深重,愧疚和自责时时会袭上心头,痛彻肝肠。在此,我也想对天下所有的儿女们说:不要等到父母年事已高,活在世上的时间越来越短时,才后悔自己未能尽到孝心;不要等到财富一天天增多时,才悲叹父母已没有多少时间享受。
        冬至将临的那个寒冷的日子,在我们还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时候,在您辛苦了半辈子还没有来得及享受生活的时候,亲爱的爸爸,您就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未满58岁啊!正值盛年的生命,走的那么匆忙,那么遥远。女儿和家人伤心欲绝,您的朋友、同事悲痛难抑。多少人为您唏嘘落泪,多少人为您扼腕叹惜,还有许多我们并不熟悉的其他单位的叔叔阿姨,不顾地冻天寒自发地前来为您送上最后一程……那情形至今如在眼前。爸爸,您一个普通的兵团职工,以您高尚的人格赢得了人们如此的尊敬和爱戴,作为您的女儿,我为拥有您这样一位父亲而自豪。这十八年来,几乎每个大年三十的早晨,我们都会赶往那个向阳的山坡去祭奠您,每每站在您的坟前,抚摸您的墓碑,女儿总是抚今追昔,思绪万千。爸爸:如果能将您唤醒,如果一切可以重来,只要能延续您的生命,只要能减轻您的病痛,女儿愿付出任何代价。


        今年暑假我陪伴母亲回到了您离开整整三十年的故乡---甘肃酒泉,所到之处,亲友们无不热情款待,言谈之中,满是对您的赞誉和怀念。这一路上,女儿在心里和您默默对话,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都细细讲给您听。女儿还专程去了您曾经读过书的酒泉中学,从置身在这个美丽校园的那一刻起,我的内心就被浓浓的思念所包围。恍然间,女儿仿佛穿过了时光隧道,来到了六十多年前您在这里读书的日子,走进了您曾带着向往和骄傲给我描述过的学习生活场景中:耳畔不时传来熟悉的乡音,那是您在和同学们交谈吗?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那个空着的座位,是等着您一会儿回来吧?眼前的这条林荫小道,您的身影是否刚刚掩没在它的尽头……我用相机在校园的各处记录着、追寻着、久久不愿离开。记得您说过,您最喜欢的职业是教师,曾经很想读酒泉师范学校,可惜我没有时间去那里看看。小时侯,也常听您责备妈妈:“说话做事不讲逻辑,说茄子你偏提辣子”。那时我搞不懂什么叫“逻辑”。爸爸您知道吗?如今,女儿早已替您实现了作教师的梦想,有趣的是,女儿正是从事“逻辑”课的教学。我想,这是否是冥冥之中上苍怜我父女情深而做的有意安排?
        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兵团也早已旧貌换新颜。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土路,被宽阔平整的柏油路、水泥路替代,高速公路和火车很快就会从离咱家不远的地方经过。我们都从简陋的平房搬进了漂亮的新楼房。每当家庭成员中,不管是谁在工作中取得了些许成绩,在生活上迈上了新的台阶时,女儿都会情不自禁地想您,愿您和我们一起分享这份喜悦。爸爸,您一直希望我和哥哥在事业上不断努力,积极进取,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女儿在您走后的第二年,考上了自治区的一所高校,后来又调到该校做了一名大学教师,还两度赴上海名校进修。哥哥也早已获得大专学历,工作兢兢业业,并从团场调到了师部工作。您最疼爱的也是您唯一的小孙子,已长成英俊魁梧的大小伙子,去年作为优秀大学毕业生,考上了自治区的“选调生”,现已成为一名基层的国家公务员,工作非常出色。我还要特别告诉您,我们亲爱的妈妈,因为年轻时拼命工作落下的严重的腿疾,今年在师部医院成功地做了双膝人造关节置换手术,现在行走自如。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照顾好妈妈。爸爸,若是您健在,和我们一起感受美好的新生活,享受儿孙们带给您的天伦之乐,这该有多么幸福。您若地下有知,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也会含笑九泉吧。
        常听同事或朋友们说,兵团子弟学习刻苦,自立能力强。我想,这是缘于包括我父母在内的无数兵团先辈们,在这片热土上,洒下了难以计数的心血和汗水,同时也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质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我怎能不为自己是兵团人的后代而深感自豪呢!亲爱的爸爸,您走了,但您留下的爱永远滋养着我们,您的仁爱之心、博大胸襟和敬业精神,永远是引领女儿前行的明灯。女儿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对您的思念和爱戴。有一首女儿最喜欢的歌叫《父亲》,那朴实的歌词,优美的旋律,让人百听不厌、回味无穷。每当歌声响起,女儿对您的思念便油然而生,这歌声分明是女儿在一次次对爸爸说:“这辈子做您的儿女,我还没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二00九年十二月于乌鲁木齐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