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近两天大家都非常关心一个热点话题,就是中美贸易战再起风云,在贸易战的激发下,我国上下对科技创新、技术发展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了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可以说如今的中国,正在迎来一场人类社会史上罕有的“科技大爆发”:2015年,中国科技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率高达15.7%;2016年,中国科技进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高达57.5%;2017年,中国多达17项的科技成被列为“世界级”,凭借一国,便超过了整个欧洲;最大的FAST天文射电望远镜、最美的大飞机C919、最重的12000吨单臂架起重船... 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了引导和激励科研机构积极转化科技成果,我国政府从政策层面,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大大激发了全社会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2017年,2766家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达121亿元,同比增长66%;合同项数为9907项,同比增长34%;科技成果交易合同均价显著提高,转化合同平均金额为122万元,同比增长约24%;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大幅增长,2017年达47亿元,同比增长24%。然而,总体上讲,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仍存在一些制约国产技术和产品规模化应用的弊端。一是很多项目在立项时政府计划意图明显,而缺乏充分考虑项目的商业化前景,应用价值不高。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与专业人才队伍缺乏,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高校院所研发机构对市场化开发不熟悉,又没有专业人员提供相关指导和服务。三是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尚未有效建立,院所、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价值认知存在较大差距。
科技成果转化无疑将是当前我国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实现国产技术和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议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引导产学研多方共同发力。一方面,要从政策上形成合力,加大鼓励产学研合作力度,引导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目前,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关于鼓励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层出不穷,基本覆盖了从成果转化决策机制、人才激励机制、风险分摊机制、合作交流机制等科技成果转化各个方面,有效激发了科技型企业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建议下一步管理部门从形成政策合力的角度进行政策调整,进一步评估政策效果,注重政策协同效用,促进政策落地,让更多企业、高校院所能够享受政策带来的优惠,促进市场前景好、相对成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另一方面,建议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的支持,用市场化的方法推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市场化的科技服务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承担着多方粘合剂的作用。这些服务机构具有轻资产、高端人才密集等特征,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多体现促进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上。建议下一步要着眼更加符合科技服务机构特点的扶持政策,对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研发管理服务机构等研究有针对性的政策,通过后补助、创新券方式,鼓励企业购买科技服务,支持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业机构做大做强,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