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点燃希望

发布日期

        2008年9月3日至9月6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副校长、民盟上海市委主委郑惠强,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周箴,上海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民盟上海市委社会服务部副部长王子昂,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王宗社,昌吉州政府州长助理、民盟新疆区委会主委陈旗,民盟新疆区委会秘书长尤江斌及民盟昌吉市委,昌吉州、奇台县的领导赴奇台县吉布库镇达板河牧业二村,为由民盟上海市委、民盟新疆区委会援建,上海建桥集团出资援助的 “奇台烛光希望小学”落成剪彩,至此,在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民盟上海市委、民盟新疆区委会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区委会社会服务部、奇台县教育局的共同努力,“奇台烛光希望小学”顺利建成,正式投入使用。
        9月4日,自治区党委常委肖开提、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部长王伟会见了郑惠强主委一行。
        “奇台烛光希望小学”是在民盟上海市委和民盟新疆区委会的共同努力下建成的。从专职副主委王正荣2006年6月提出援建意向,到2008年8月项目完成,历时二年二个月。其间,民盟昌吉市委会对援建点前期选址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协助。
        从2006年6月开始,根据民盟中央和民盟上海市委关于在西部贫困地区援建“希望小学”选点的要求,通过新疆昌吉州扶贫办提供的昌吉州境内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录,民盟新疆区委会社会服务部先后对奇台县五马场中心校、昌吉市二六工镇中心小学等8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到2007年11月,综合考察结果,经区委会领导研究援建点确定为:新疆昌吉州奇台县五马场乡中心校。
        2008年春节后,奇台县政府为解决“中心校”校舍紧张状况,自筹资金20余万元,将民盟新疆区委会拟援建的二层教学楼的后续工程完成,援建点需重新确定。
        2008年4月29日,应奇台县政府的请求,民盟新疆区委会指派尤江斌秘书长和社会服务部潘想群副部长前往奇台县进行实地考察。
        4月30日,考察组来到奇台县吉布库镇牧业二村。该村位于奇台县西南44公里处的天山达板河流域,属吉布库镇管辖,现有牧民1680人,主要为哈萨克族,以放牧为主。该村学校始建于1953年,占地面积6500 ㎡ ,建筑面积920 ㎡ ,现有教学班6个,有哈萨克族学生153名。因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波等自然灾害,多数校舍已成危房。2006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该校存在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实地勘察,认定该校处在灾害频发地质带,并要求尽快搬迁。鉴于此,县教育局研究决定重新选址新建牧业二村学校。新建学校建筑面积3000 ㎡ ,教室6间,办公室2间,功能室2间,总投资60万元,其中:奇台县人民政府自筹资金40万元,申请民盟上海市委援助资金25万元。
        新建搬迁学校距镇政府约3公里,距县政府30公里,交通比较方便。
        根据考察结果,民盟新疆区委会领导研究认为,新建搬迁学校符合民盟中央和民盟上海市委关于援建“希望小学”应“雪中送炭”的要求,同意将“希望小学”援建点变更为搬迁新建:新疆奇台县吉布库镇达板河牧业二村少数民族学校。
        区委会对援建项目的招标投标、校舍规划、图纸设计、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全程监督,先后8次派员前往项目施工现场了解情况、指导工作,使搬迁新建学校如期保质保量的建成。经民盟上海市委会、民盟新疆区委会、奇台县教育局协商,学校名称最终确定为:“奇台烛光希望小学”。
“奇台烛光希望小学”的建成,使民盟新疆区委会的教育扶贫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此举既促进了新疆农牧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自治区的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区委会多年来教育扶贫的工作实践证明,城乡教育的差距就是教师的差距,导致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就是师资水平的差距。现阶段,广大农牧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队伍总体上素质不高,同时教师紧缺、补充困难,且学科分布不均衡。农牧区中小学的外语、信息技术、音体美教师更是严重短缺。区委会将利用盟内的教育资源,长期对“奇台烛光希望小学”在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等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努力把学校建成区委会在教育扶贫方面的示范基地。
        奇台县人民政府特为“奇台烛光希望小学”立碑,碑文写到:“奇台县吉布库镇牧二校地处天山北坡洪水、泥石流频发地带,灾害隐患严重威胁师生安全。经民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民盟上海市委员会、奇台县教育局多方努力合作,又幸获上海建桥(集团)有限公司周星增董事长雪中送炭,捐资人民币贰拾伍万元,协助迁址新建“奇台烛光希望小学”,于2008年8月竣工。为铭记民盟上海市委员会、民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奉献爱心和周星增先生善举,特立此碑,以昭后人”。( 潘想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