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昌民:凝心“塑”魂润天山

发布日期

image.png

当得知我的雕塑作品《土尔扈特东归》入选“峥嵘七十载 翰墨绘新篇——自治区政协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书画展”,我感到非常荣幸。

作为扎根新疆近30年的雕塑创作者,我手中的塑刀,不仅是塑造艺术的工具,更是记录时代、传递心声的载体。我与它一同见证了新疆文化领域的繁荣发展: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有”到“优”日臻完善,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利用成果不断丰富,优质多元化文艺精品屡获佳绩、供给稳步提升,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上升,文化润疆的春风正吹拂天山南北。

马昌民正在雕塑新作品.jpg

从专业创作视角看,新疆雕塑艺术的发展巨变,始终与国家战略、新疆发展同频共振。过去,新疆缺乏省级专业美术展示平台,各族群众难睹国内顶级艺术风采;2021年自治区美术馆正式开放,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更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等艺术大家的作品来到了新疆,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的学术交流展落地新疆,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艺术的魅力,这正是党中央关心新疆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动体现。

另一个深刻变化是艺术与大众的距离近了。艺术为民、文化惠民,是雕塑创作者的初心所在,更是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我们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打造“天山脚下·塑说新疆”全国优秀雕塑作品巡展系列活动,行程超过3万公里,走进塔城市、喀什市、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等地展出;在吉木萨尔县、阿瓦提县等地开展乡村雕塑营,让艺术从城市展厅走到田间地头,邀请村民一起参与创作,让雕塑成为美化乡村环境、带动文旅融合、凝聚认同的文化纽带。如今,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已建设成为拥有美术馆、陶艺馆等设施的艺术村落,2024年接待游客逾2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突破800万元,成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

创作本身也在经历“革命性跃迁”。科技赋能,为传统塑刀插上了翅膀。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3D扫描和打印技术与传统雕塑创作深度融合,让雕塑小稿能精准放大,既保留创作细节,又提高了效率,创作方式从“纯手工劳作”向“创意+科技”转型,让我们能更专注于挖掘新疆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新时代新疆的发展风貌,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新疆特色的精品力作,也让新疆雕塑艺术能更好地“走出去”,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新疆文化魅力与发展巨变。

马昌民(左一)为劳动者塑像.jpg

当然,巨变之中仍有挑战。比如,艺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顶尖的、能扎根基层的骨干人才仍显不足;文化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对艺术家的综合素养、作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要求更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将始终牢记使命,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创作创新,让新疆雕塑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

如今的新疆,发展热起来了,文化热起来了,旅游热起来了,新疆各族群众的心也越来越热。这一切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党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全国人民的无私帮助,更凝聚着一代代新疆文化工作者坚守初心的耕耘与奉献。

马昌民雕塑作品《张澜先生》入选由民盟中央主办的“浩气长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盟员美术作品展”.jpg

展望未来,我充满信心。随着文化润疆的深入推进,文化活水将持续滋养新疆这片沃土。作为政协委员和文艺工作者,我将以塑刀为笔、以匠心为墨,既要创作出展现新疆辽阔壮美的作品,更要以艺术为载体,“塑”造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场景,记录新时代的恢宏气象,当好新时代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为建设美好新疆贡献艺术力量!

微信公众号